各位委員、同志們:
剛才陸平副主席作了選題和調研說明,讓大家對本次調研協商有了一個詳盡的了解和總體的把握;4位政協委員從財政資金支持、金融扶貧方式、扶貧產業項目、優化金融服務等方面進行了協商建言,2位特邀代表作為扶貧主管部門和銀行主管單位,提出了很多有思想、有見地的意見建議,展現了委員的民生情懷和深入作風;相關市直部門負責同志認真聽取意見建議,與委員們作了真誠、負責的回應交流。特別是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胡小閩同志站在全市的高度、專業的角度,對抓好全市金融扶貧工作作了很有指導意義的講話。市政協課題組要認真消化、吸收大家今天的講話和發言內容,進一步豐富完善調研報告,推動協商成果轉化落地。下面,在今天會議的基礎上,我再談幾點意見,與大家交流探討。
一 、深化認識,把金融扶貧看得更重。當前,脫貧攻堅進入“啃硬骨頭”的關鍵時期,金融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大舉措和關鍵支撐,黨中央、國務院將其作為政策“組合拳”的“重頭戲”來安排部署,要充分發揮金融扶貧在我市脫貧攻堅中的撬動、引領和支撐作用。金融扶貧是“造血式扶貧”,金融扶貧的優勢在于資金量大、來源渠道廣,可持續和循環使用,金融部門參與資金使用和監管更有效,能更好地支持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金融扶貧和財政扶貧最大的區別在于輸血和造血,特別是在產業扶持上可以更好地與扶貧經濟組織相結合,促進扶貧產業的發展,引入注重市場規律的金融貸款機制,做到扶貧不扶懶,扶干不扶看,扶志不扶靠。金融扶貧是“自主式扶貧”,金融扶貧除了提供資金支持外,還可以將地方政府、市場、貧困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培養貧困戶“借錢發展生產,脫貧后還錢”的市場經濟意識和責任意識,改變了部分貧困戶的“國家讓我脫貧,國家就要給我資金”的模糊認識,將過去“你要我脫貧”變成“我要脫貧”。金融扶貧是“創新式扶貧”,金融扶貧可以破解農村改革的資金難題和“三權”抵押質押難題,特別是可以重點破解土地使用權質押難題,改進農村經營管理機制,推動新的農村生產經營機制的形成,是金融注入扶貧的一種創新。近年來,我市以金融精準扶貧為突破口,抓緊推進金融改革發展工作,持續加大扶貧信貸資金投入,著力創新金融扶貧產品,改進金融扶貧提供方式,進一步拓展了金融扶貧支持領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金融扶貧協作機制初步構建、小額擔保信貸模式成效明顯、金融扶貧結構布局逐漸成型。但也還存在貧困農戶內生動力不足、金融機構主觀認識不足、金融配套和保障措施不足等問題。這都需要我們認真研究、精準發力、合力解決。?
二、靶向施策,把金融扶貧抓得更實。金融扶貧實施主體是銀行金融機構,既要確保政策惠民,也要確保資金安全,這就要求突出“精準評價”和“精準投向”。精準評價上,金融扶貧的扶持對象是貧困戶這個特殊群體,金融放貸信用評價也應特殊化,精準到戶到人。一是優化指標體系,金融機構要從單純看抵押,擴展到看抵押、看誠信、看健康、看勞動力、看房、看林、看發展意愿、看產業的“八看”識別辦法,科學設定綜合評價指標。二是擴大參與主體,探索建立貧困戶信用評價“會商”制度,成立信用等級評審小組,將各個階層納入到評價小組中,讓金融機構、基層政府、駐村工作隊、村委會、貧困戶本人、“五老”(老干部、老黨員、老鄉賢、老模范、老教師)代表共同參與評價,提高評價的科學性、權威性。三是改革評價方式,將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準貸范圍,對貧困戶進行星級信用等級評定,逐戶建立信用檔案,不同等級授予不同信貸額度,推動放貸從“主要看資產”向“主要看信用”轉變。精準投向上,要提高金融扶貧的主動性,精準對接貧困地區發展規劃,高效選定金融支持項目。一要大力支持產業扶貧,堅持市場導向,因地制宜支持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特色優勢產業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支持電商扶貧、光伏扶貧、旅游扶貧、資產收益扶貧和其他產業扶貧。二要突出支持異地搬遷,把支持易地扶貧搬遷擺上突出位置抓實抓好,配套支持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和職業培訓,實現搬遷安置與產業扶持、就業幫扶有效對接,確保貧困人口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三要持續支持基礎建設,發揮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扶貧脫貧的帶動作用,積極支持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建設,加大力度支持整村推進工程,改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生產生活條件,加快破除發展瓶頸制約。
三、創新機制,把金融扶貧做得更活。金融機構要創新金融扶貧模式、金融產品和服務產品,注重金融扶貧資金的整合、使用和監管,進行探索和創新,形成金融扶貧活力。一要創新金融扶貧產品。要創新信貸產品,鼓勵金融機構結合貧困地區經營主體、貧困戶的生產生活實際,創新基于農村各類產權的金融扶貧專屬產品,滿足不同對象貸款額度、期限、用途等方面的需求。要放寬金融準入,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支持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貼近市場和貧困群體的小型金融機構,形成大中小型金融機構并存的普惠金融體系。要拓展融資渠道,通過股權化改革、市場化手段,探索農村“三權”自由交易,為貧困戶開辟新的融資渠道和融資方式。二要創新金融扶貧模式。運用“金融+”思維,將金融機構自身優勢與扶貧政策、財政資金相結合,探索創新扶貧貸款新模式,推動信貸資金流向農村,流向貧困戶。實施“互聯網+金融”模式,積極推進基礎金融服務“村村通”,實現貧困地區金融服務全覆蓋,大力發展資金互助社、小額信貸、扶貧互助資金協會、金融扶貧服務站等各種金融扶貧方式,探索建立扶貧小額信貸發放同業合作機制,推動金融機構共享對貧困農戶的評級授信信息,多渠道、低門檻、零距離精準服務貧困百姓。三要創新金融扶貧服務。進一步健全貧困地區金融基礎設施、緩解貧困地區支付結算難題,完善扶貧開發服務組織體系、打通農村產業脫貧致富的“最后一公里”。將金融扶貧服務站、助農取款服務點和農村電商平臺“三站合一”,打造全方位、綜合性、共享式的農村綜合服務站,將金融扶貧項目從生產融資端向產品銷售端延伸,形成“項目-融資-生產-銷售”一條龍的全流程扶貧服務模式。
四、多方聯動,把金融扶貧做得更好。金融扶貧是一項系統性、綜合性工作,需要多方配合,互相支持,才能真正將金融扶貧工作落實好、發展好。一是強化組織引導。政府在金融扶貧過程中要找準定位、不越位,履行好政策設計、力量統籌、信息共享、工作督導職能,發揮市場配置金融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減少對金融機構具體信貸業務的行政干預,推動銀政互動、風險控制。加大金融扶貧工作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使廣大貧困戶充分認識金融扶貧的金融活動性質,特別是要讓其認識到扶貧貸款與慈善救助的本質區別。二是強化脫貧主體。貧困群眾要激發內生動力,從思想上真心脫貧,從行動上真正脫貧,積極參加相關培訓,加大自主創業,增強資金使用、項目發展、致富增收和貸款償還能力。三是強化風險防控。采取“扶貧部門+金融機構+鄉村+農戶”的風險防控機制,扶貧部門會同財政部門設立風險補償金,制定風險補償金使用管理辦法,啟用風險補償金需備案批準。四是強化考核激勵。政府金融辦或人民銀行要加大對涉農銀行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考核,增加年度綜合目標考核含量分值,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調動銀行放貸的積極性,增強涉農銀行盡職履責能力。銀行自身對轄內支行要將扶貧貸款發放工作納入績效考核,用考核獎懲的指揮棒,提升銀行信貸人員發放扶貧貸款的內生動力。五是強化示范帶動。要選擇一批有示范引領作用的農業產業化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示范基地,并以基地建設為載體,加大信貸和財政政策的支持力度,實現政策與產業精準對接。要突出解決示范基地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創新解決擔保抵押問題,將示范基地打造成扶貧開發金融服務的標桿。
各位委員、同志們,深入推進金融扶貧,是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和創新扶貧開發體制機制的必然要求。金融扶貧工作需要各方共同推動,市政協也將采取專項視察、社情民意、民主監督等形式,持續關注金融扶貧,為扶貧脫貧工作注入“政協智慧”,匯聚“政協力量”,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