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久久精品_国产精品欧美日韩一区二区_欧美国产日韩xxxxx_成人久久久久

當前位置: 首頁 > 品質政協 > 理論研究

關于東洞庭湖濕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建議

時間:2013-07-23 00:00    來源: 岳陽政協網    點擊:

岳陽市政協委員、湖南東洞庭湖管理局高級工程師、世界自然基金會長沙項目負責人蔣勇反映:近10年來,洞庭湖的生態問題一再成為“領導決策的重點,媒體關注的焦點,公眾議論的熱點,專家研究的難點”。與“關閉234家環湖污染企業”、“洞庭湖漁民上岸”、“封閉管理”、“國際觀鳥節”等正面報道相比,圍繞“污染事件、航運采砂、過渡捕撈、楊樹種植、干旱缺水、三峽影響、濕地衰退、洞庭湖建閘、江豚死亡、候鳥擾農、田鼠肆虐、麋鹿野放和血吸蟲”等多個方面的負面報道也經常出現。它們有時是孤立的、突發的事件,有些是區域性與整體性重疊的、季節性和經常性反復的頑癥。生態建設問題既關乎洞庭湖區的民生,又關乎岳陽、湖南的國際形象,更關乎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長遠發展,充分反映洞庭湖的生態系統保護管理與可持續利用重大關系

1、洞庭湖生態系統在全球的生態地位和重要性在下降

作為白暨豚的模式標本產地,洞庭湖與長江已經在2006年共同面臨著白暨豚功能性滅絕的現實。長江全流域江豚的數量也由20年前的近3000頭下降到目前的1000頭左右,年下降5-10%。洞庭湖僅剩100余頭,分布在城陵磯-鹿角-磊石-橫嶺湖狹窄的航道內,未來5-10年已成為江豚最后的拯救時機。長江流域四大家魚僅為上世紀50年代的5%左右,資源幾近枯竭,洞庭湖的魚類資源也顯著下降。從洞庭湖近年來同步調查的結果顯示,鳥類資源下降的趨勢也十分明顯,且多樣性下降。七種國家一級保護的大型水禽如白鶴、東方白鸛、黑鸛、白頭鶴屈指可數。白尾海雕、中華秋沙鴨、大鴇多年未被發現;二級保護的種類僅僅天鵝、白琵鷺和白額雁還維持著一定的種群。其他雁類總體數量也顯著減少,僅個別單一水體的幾種鴨類如螺紋鴨的數量上升。相較而論,鄱陽湖江豚還保持了近600頭的種群;白鶴、東方白鸛均占全球95%以上,大型水禽的數量能夠維持10萬只左右的規模,全湖鳥類總量也是洞庭湖的2-3倍。

2、洞庭湖生態系統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在削弱

三峽截流與氣候變化的疊加效應,加劇了洞庭湖乃至四水流域的干旱,連續多年的水位下降,對整個流域的工農業生產帶來了的威脅;污染事件、無序采砂、違法捕撈,還有楊樹的大面積種植,都說明了洞庭湖周邊的生產方式存在問題;湖灘土地利用強度增大,圍墾竭澤而漁的現象增多,違法(電打漁)捕撈增速,污染對水質的影響加大,都可能進一步削弱洞庭湖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圈湖造林、竭澤而漁的利潤越大,圍垸越圍越多,無水面捕魚作業的漁民也就會越來越多,不僅影響了社會的穩定,進而也影響了洞庭湖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整體水平。

3、洞庭湖生態系統的管理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各級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圍繞洞庭湖的生態保護管理啟動了一系列重點項目。開展了30年的濕地保護工作,關停了234家沿湖污染企業,完成了多個蓄滯洪垸建設項目,啟動了濕地恢復工程,實施了禁漁制度和漁民上岸工程,頒布了《湖南省濕地保護條例》,公布了“加強洞庭湖漁業資源管理的決定”,下發了“加強洞庭湖濕地資源保護的通知”等多個文件,開展了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調研工作,打造了一批洞庭湖生態品牌、旅游品牌和農業產業品牌,培育了一批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生態產品如國際觀鳥節、龍舟節、荷花節等等。

但是,洞庭湖濕地現行保護管理依然面臨著體制不順、機制不暢,條塊分割,政出多門,九龍管水,群龍無首,資金匱乏,人才不足等管理問題。湖泊濕地的利用、保護和管理出現的多頭管理導致了誰都想管,但誰都管不了的局面,造成了湖泊濕地管理失控。湖區群眾既從洞庭湖濕地資源直接利用中獲得了充分的利益,也水環境的改變和資源下降以及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中付出了一定的代價。洞庭湖生態系統的保護管理中實行“部門化”的“要素式”管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實和未來的需要。

這些問題的出現,固然與全球氣候變化造成的局部區域的極端氣候-冰凍和干旱有關,與三峽截流之后洞庭湖與長江的江湖關系改變洞庭湖生態系統先于下游區域進行調整有關,也與洞庭湖復合生態系統利用方式有著密切的關聯。正是因為環境因子突變帶來的必然,與人類反向干預的偶然相互疊加后,加速了生態系統演變的進程,導致了洞庭湖的生態危機進一步加劇。

因此,結合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整體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著手頂層設計與管理模式的構建;加快法律體系建設,制定《湖南省洞庭湖濕地保護條例》或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洞庭湖濕地保護管理的法律保障地位;成立相應的統一管理或協調機構,強化部門間協調和協作,建立湖泊濕地保護和統一管理機制,將洞庭湖打造成為中國流域綜合管理的示范區;制訂統一的洞庭湖濕地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規劃,在生態優先的原則下,統籌兼顧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實現流域內公共福利最大化;建立和完善洞庭湖濕地生態安全監測體系、生態健康評價體系,開展濕地生態系統恢復技術研究和應用推廣等等,以上一系列措施都將是今后洞庭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工作。針對東洞庭湖濕地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三點具體建議:

1、建議制定洞庭湖區域江豚保護的整體計劃

江豚在洞庭湖主要分布在城陵磯-湘陰橫嶺湖湘江航道內,與航運、采砂和捕撈區域高度重疊。在航運作為發展性行業,采砂需要規范但無法停止,傳統捕撈區、捕撈期與江豚活動無法回避的情況下,就地保護的難度短時間內無法降低。因此,需要統籌考量洞庭湖江豚保護的整體策略和保護計劃,制定一攬子的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措施。

建議全面啟動集成洪泛區江豚遷地保護論證工作的同時,把集成垸打造成長江中下游瀕危物種遷地保護的“諾亞方舟”,即麋鹿遷地保護、江豚遷地保護和候鳥保護于一體的最佳生態修復區;強化橫嶺湖自然保護區的實體性管理,制定該區域的綜合發展規劃,完善江豚在新化溝活動區域內的保護措施;模擬水文過程和江豚的生存條件,結合疏浚和采砂,在東洞庭湖水域洲灘內的廢棄航道中營造一個江豚在洞庭湖就地保護的“深宅大港”,以規避航運的直接沖突和傳統捕撈帶來的直接傷害。

2、建議結合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劃調整,調整涉湖有關規劃

目前,洞庭湖有關保護的規劃與利用的規劃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矛盾沖突多、各自為政的問題。按照各自的規劃開展工作,不可避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行政違法現象。行政違法不僅損害了政府的形象,也降損了行政部門的公信力。建議將航運、采砂、楊樹、蘆葦、漁業等資源利用的規劃與主體生態功能區規劃、濕地保護有關規劃進行充分論證,力求在一個尺度上制定完整的保護與發展規劃;建議把岳陽城區調整出保護區的同時,將橫嶺湖、集成等地考慮補充為國際重要濕地。

3、建議區地共建把采桑湖及其周邊地區建設成為生態文明典型示范區

大小西湖是整個洞庭湖鳥類資源的核心地帶,實施了封閉管理,承載了洞庭湖近60-80%的越冬鳥類資源。毗鄰的采桑湖對魚類和鳥類資源的保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鑒于其在資源富集的優勢下,而沒有良好的發展模式相適應,建議由保護區與地方政府和社會機構共同參與,優先啟動采桑湖及其周邊地區生態文明典型示范區項目。推動有機農業、有機漁業、生態旅游和生態補償等項目的實施,試點解決自然資本轉換為產業資本的模式創建難題,逐步破解“為鳥所困”不能轉化為“因鳥而興”的發展困局,緩解濕地保護與地方經濟發展的矛盾,恢復土壤、湖泊健康的生態功能,為生態文明建設和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戰略創新生態經濟模式。

(岳陽市政協法制群團人資環委供稿)